2025-10-12 08:23 点击次数:145
公元前300年的一个黄昏,魏国大梁城的市集里飘着阵阵香气——卖黍饭的摊贩正用陶甑蒸着金灿灿的糜子,隔壁屠户案上挂着新鲜的狗肉,巷口的小铺前,穿粗布衣裳的百姓正捧着陶碗喝酸甜的浆水。要是你突然穿越成这里的“战国吃货”,能吃到的东西可比你想象中丰富多了,甚至不少美食至今还藏在我们的餐桌上。
1. 主食:小米是“顶流”,大米还属“轻奢”
战国人的饭碗里,最常见的不是大米白面,而是小米(粟)。《诗经》里反复提到“粟”“黍”,比如“硕鼠硕鼠,无食我黍”,可见这两种谷物是当时的主食担当。小米耐旱易种,从黄河流域到关中平原都广泛种植,平民百姓顿顿离不开它,做法也简单:煮成糜子饭,或者蒸熟了做成干饭,装在陶碗里用手抓着吃。
那大米(稻)呢?它算是当时的“轻奢品”。因为水稻需要水源充足的田亩,主要在南方的楚国、吴国地区种植,北方诸侯想吃大米得靠运输。《墨子》里记载“荆有云梦,犀兕麋鹿满之,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”,楚国不仅有鱼有肉,稻米也管够,楚国人还会把大米磨成粉做糕,这可是北方吃货羡慕不来的。
展开剩余79%还有一种主食你肯定想不到——大豆。战国时的大豆叫“菽”,一开始是给牲口吃的,但到了战国中后期,因为产量高,逐渐成了百姓的“救命粮”。《管子》里说“菽粟不足,末生不禁,民必有饥饿之色”,可见大豆已经和小米并列成了重要粮食。当时的人会把大豆煮成豆饭,或者做成豆豉、豆酱,比单纯吃豆子香多了。
2. 肉食:狗肉比猪肉香,烤肉是“社交硬菜”
战国吃货想吃肉,选择可不少,但“地位”差别很大。最尊贵的是牛肉,因为牛是耕田的重要工具,国家有法律保护,《礼记》里说“诸侯无故不杀牛”,普通百姓想吃牛肉基本得等祭祀或者重大节日,平时想都别想。
比牛肉常见的是羊肉和猪肉,但当时猪肉的地位不如羊肉,《国语》里提到“王膳必致远方之味,刍豢必取鲜刚,鸟兽必取不杀”,“刍豢”里羊在前猪在后,可见羊肉更受贵族待见。不过平民也能偶尔吃回猪肉,考古发现的战国墓葬里,猪骨的数量比羊骨多,说明猪肉在民间更普及。
最有意思的是狗肉,战国时狗肉是“网红肉食”,比猪肉还受欢迎。《史记》里记载荆轲刺秦前,“太子日造门下,供太牢具,异物间进,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”,这里的“太牢”是牛羊猪,但荆轲的好友高渐离是“狗屠”,说明当时屠狗是正当职业,狗肉是常见的下酒菜。要是你去战国人家做客,主人端上一盘狗肉,那可是热情招待的表现。
而最有“排面”的吃法是烤肉。考古发现的战国青铜器里,有不少“炙炉”,就是专门烤肉的工具。《韩非子》里说“夫婴儿相与戏也,以尘为饭,以涂为羹,以木为胾”,这里的“胾”就是烤肉块。贵族宴会上,仆人会把切好的肉块串在竹签上,架在炭火上烤,撒上盐和香料,香味能飘出好几条街,绝对是社交场合的“硬菜”。
3. 蔬菜:不是只有野菜,“五大菜”撑起餐桌
别以为战国吃货只能挖野菜,当时已经有专门种植的蔬菜了,被称为“五菜”。《黄帝内经》里记载“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,五畜为益,五菜为充”,这里的“五菜”是葵、藿、薤、葱、韭,也就是冬葵、豆叶、藠头、大葱和韭菜。
葵菜是当时的“蔬菜之王”,比现在的菠菜还受欢迎,做法多样,可以煮羹、做汤,或者腌制成咸菜。《诗经》里“七月亨葵及菽”,说的就是七月煮葵菜和大豆,可见它是家常菜。韭菜也很常见,战国人已经会种韭菜了,《吕氏春秋》里说“冬至后五旬七日,菖始生。菖者,百草之先生者也,于是始耕。孟夏之昔,杀三叶而获大麦”,旁边就提到韭菜的种植时间,贵族还会用韭菜做酱,叫“韭菹”。
除了“五菜”,还有些野菜也能端上餐桌,比如马齿苋、苦菜,平民春天挖来焯水后拌酱吃,既能饱腹又能清热。不过和现在比,战国的蔬菜种类还是少,没有番茄、土豆、辣椒这些“外来户”,所以蔬菜的味道主要靠调味来提。
4. 调味:没有辣椒没关系,这些香料够味
战国吃货虽然没见过辣椒,但调味瓶里的宝贝可不少。最基础的是盐,当时有海盐、池盐、井盐,齐国靠海盐致富,《管子》里说“齐有渠展之盐,燕有辽东之煮”,盐不仅是调味,还是国家重要的经济来源,平民买盐得花不少钱,所以有“无盐不鲜”的说法。
酱是另一种“调味神器”,战国时的酱叫“醢”,种类特别多,有肉酱、鱼酱、豆酱。《礼记》里提到“醢人掌四豆之实,朝事之豆,其实韭菹、醓醢、昌本、麋臡、菁菹、鹿臡、茆菹、麇臡”,光肉酱就有麋鹿、鹿、獐子等好几种,贵族吃饭时,面前会摆好几个装酱的豆(一种食器),想吃什么味就蘸什么酱。
还有醋和酒,当时的醋叫“酢”,是用酒发酵来的,酸味能解腻;酒则是粮食酿的,度数不高,像现在的米酒,《诗经》里“十月获稻,为此春酒”,说的就是用稻米酿酒。除了这些,还有花椒、桂皮,考古发现的战国墓里出土过花椒籽,说明当时已经用香料给食物增香了。
5. 饮品:除了酒,还有“战国版可乐”
战国吃货渴了,除了喝酒,还有一种饮品特别受欢迎——浆水,堪称“战国版可乐”。浆水是用米浆发酵做成的,酸甜可口,还能解渴消暑。《孟子》里说“箪食壶浆,以迎王师”,百姓用浆水招待军队,可见它是当时的“国民饮品”。平民百姓出门赶集,都会买一碗浆水喝,比喝酒便宜还解渴。
另外还有羹汤,不是现在的汤,而是把肉和蔬菜煮在一起的稠羹,既能当菜又能当饮品。《韩非子》里“婴儿相与戏也,以尘为饭,以涂为羹”,说明羹是小孩都知道的食物。贵族喝的羹里会加肉和香料,平民则用蔬菜和大豆煮羹,喝起来暖身又管饱。
6. 反常识:战国已有“豆腐雏形”?
很多人以为豆腐是汉代才有的,但其实战国可能已经有“豆腐雏形”了。考古发现的战国墓葬里,出土过类似豆腐的豆制品残留物,而且《吕氏春秋》里提到“大豆,美谷也,不宜与鱼同食”,说明当时人已经掌握了大豆的加工方法。虽然和现在的豆腐做法不完全一样,但战国吃货可能已经能吃到用大豆做的“素肉”了,是不是很意外?
战国美食,藏着中国人的饮食基因
别看战国离现在两千多年,但很多美食至今还在我们的餐桌上:小米粥、韭菜盒子、烤肉串、豆酱……这些食物从战国传承下来,成了中国人饮食基因的一部分。当时的“五菜”虽然有些现在不常见了,但饮食智慧一直没变——用简单的食材做出丰富的味道,注重调味和食材本身的香。
如果给你一次穿越到战国的机会,你最想尝尝哪种美食?是贵族才能吃到的烤肉,还是平民爱喝的浆水?或者你觉得战国吃货的菜单里,还有什么我们没提到的惊喜?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吧。要是喜欢这些历史里的美食故事,别忘了多关注,下次咱们接着扒一扒古代吃货的快乐。
发布于:广东省